2025年9月26日,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成功举办北外非洲讲堂第二十四讲——健忘的记忆:“非洲未来主义”中的“非洲”何在?主讲人为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德克萨斯大学教授裘德·楚迪·奥克帕拉(Jude Chudi Okpala),讲座由非洲学院教师李春光主持,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程莹副教授担任与谈人,来自北外非洲学院、法语学院、西葡学院、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等校内外5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。
裘德教授围绕尼日利亚作家恩尼迪·奥科拉福的非洲未来主义小说《伊肯加》展开分析。奥科拉福于2018年提出“非洲未来主义”的创作理念,强调其根植于非洲大陆神话、未来想象的文化属性,而并非只关心其科技及身份等议题。奥科拉福笔下的非洲未来主义叙事通过复苏非洲本土文化传统,并将其作为从过去向未来推进的重要叙事框架,旨在呈现出伊博人宇宙观中“伊肯加”等文化符号的重要性。

同名小说《伊肯加》讲述了尼日利亚少年纳姆迪在父亲去世后,通过“伊肯加”的信仰力量,重新踏上替父寻求正义的道路。小说呈现出“伊肯加”等信仰体系在伊博文化之中的重要性,其不仅是力量之所的象征,更是个人成就的化身。裘德教授指出,作家奥科拉福在创作中并未完全引用“伊肯加”信仰体系,而是将有选择地融入到未来主义创作之中,旨在突出其对主人公道德行动的重要驱动,并展现出非洲未来主义创作之中非洲文化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存在。奥科拉福的小说《伊肯加》通过将非洲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未来叙事的动力,既唤醒了“被健忘的记忆”,也赋予了非洲角色自我定义的力量,为非洲未来主义创作注入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与伦理尺度。
供稿单位:非洲学院
撰稿人:侯佳师璐
摄影:杨浩宇
审核人;许晔、李洪峰